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,隨著“在家吃飯”成為絕大多數人的無他選項,以預包裝豆制品在終端消費市場的供不應求為表現,企業在渠道建設和產品布局上的發展短板與優勢,也得到了市場的進一步驗證。就產品布局和渠道建設而言,豆制品產業目前存在哪些發力點呢?
購買不方便
比如生鮮類的豆腐、豆漿,想吃時要去離家很遠的超市、早餐店、菜市場中購買,從生鮮平臺下訂單也要等很長時間;更重要的是,有些地方一到下午就買不到了。購買的不方便,直接造成許多消費者選擇不購買。

展示度不高
不論是豆制品區在超市、菜市場的區位,還是電商平臺的首頁,豆制品都很難一眼看到;至于家門口的小店,則更鮮見豆制品身影。因為展示度不高,亦造成平常愛吃豆腐的人因為“不好找”或“看不到”而選擇吃別的。
宣傳提示少
逢“周一無肉日”“世界豆類日”等提倡大家參與的國際日,如果能在網上、豆制品柜臺還有其它地方做一些醒目的提示,比如“周一吃豆腐,健康同提素”“餐餐食豆,健康生活”等宣傳語,相信許多人看到后都會為了健康多購買些豆制品。
包裝最好能掃描菜譜
豆制品菜肴雖多,但一般人卻只會做拌豆腐、炒豆腐、白菜豆腐等簡單的幾道菜,有時做的不好吃,便很長時間不會再買。企業如若能在豆制品包裝上添加相關菜譜的二維碼,指導我們做更多更美味的豆制品菜肴,應該會更有利于提升復購率!
服務弱
賣堅果的會配送開果神器,豆制品為什么不能按菜譜配好輔菜打包出售呢!很多時候,很多人在按菜譜購買食材時,就是因為買不到做菜配料而放棄購買豆制品。如果能為豆腐配上“ 麻婆豆腐” 的專屬醬肉料, 為豆腐絲配上涼拌用的香椿苗等,這樣的預制類產品,因為省去了消費者四處尋找配料的時間,解決了消費痛點,即使價格貴點,亦會受到歡迎。
產品選擇面窄
比如休閑豆制品,除了購買渠道相對分散、同平臺同類產品的可比性差等渠道不足,在產品層面,比如適合兒童食用的不辣的清淡類產品、適合老年人食用的定量式產品,目前可供消費者選擇的面均較窄。
餐飲新品不多
作為健康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,人們肯定希望多些豆制品菜肴選擇;對于減肥、素食、輕食等常吃豆制品的人士來說,他們更渴望多一些新的豆制品菜肴。但是,目前的餐飲菜單中,豆制品新菜仍很少。


客服1